..

科研中的黑匣子

·

中午吃饭后,以昨天晚上看的物理学史为起点,以一个奇怪的问题和师姐讨论了一下怎么做研究。“怎么知道我的测量的subjective value是subjective value,或者我们在time 1测量得到的值是10的subjective value和time 2测量得到的10分subjective value是一样的吗?”

对应于温度计的测量两个物质都是10°,但可以说这两个物质的蕴含的能量一样吗?因为事实上二者并没有直接进行比较,现在的热力学第零定律已回答了的该问题。当然,到我今天问出的这个问题上,它其实是对研究中测量工具信度的质疑。

师姐提到,这个世界充满噪声,我们这些对人的研究中没有信度为1的测量工具,但不影响我们的对于思维过程的研究,研究寻求的是可解释的,具有预测价值的理论假说,不是确定性的真理结论,按照回归的思想,存在固定不变的和误差,我们研究的是固定不变的值,用固定不变的值反映决策特征。

我追问,那如何在充满噪声的世界提升测量工具的信度(增加确定性,减少误差)?

师姐说,那是方法论研究的问题,不是组内研究的核心,组内关注的还是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,类似DDM这些工具是早已形成的,拿来即用的工具,用来测量漂移率、作为研究Utility的一种方式。

说到这里,我已经意识到了,事实上在做研究上,现在组内和我之前的区别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,还是关注现实问题(变量之间的关系),只不过现在关注的是Utility,我之前关注的impulsivity,我在之前虽然关注impulsivity怎么测量,但不会改造范式,也是在已有的几个黑匣子中进行选择,现在组内做研究也是一样的,关注的各种条件下的Utility的变化和影响条件,也是用已有的工具进行研究,只不过添加模型、参数化这些。

最后,师姐来了一个暴击,模型其实也不是必要的,更多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,重要的还是研究问题是否有趣,达不到这个标准,模型再花哨也没什么用处。

我完全认可这一点。

  • 三个感受
    • 每个人关于自己的“研究内容”和“研究方法”都有相对独特的想法,这可以称之为属于科研观
      • 重点不是课题组在做什么,而是自己想做什么,作为一个博士学生,要形成自己的科研观。
    • 再次回到我最初的观点“不必非要区分什么是心理学,什么是管理学,二者的差别没有那么大”,重要的是研究问题和研究原则。遵循严谨的科学原则,讲清楚所研究的科学问题。说服别人我的研究问题是重要的,研究方法是严谨的,研究结论是可靠的,即可。至于属于哪个学科,自有后人评说。
    • 现在的学习路径没什么问题,多看,多听,多讨论,多思考,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。不能偏信旁人也不能闭门造车。